目前,我国充换电市场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,规模较大的企业在技术积累、管理经验和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已形成显著优势,成为各地方政府及大型国有央企寻求合作的首 选对象。
在政策鼓励大型企业做优做强、引领行业技术标准与运营体系建设的背景下,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产研部主任李康表示,电动汽车充换电行业发展正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:一是行业竞争加剧,充电运营、设备、零部件领域的利润率被压缩,充换电产业发展更加注重产业链协同,各充电运营商也开始朝上下游进行业务拓展;二是新技术、新模式未来的市场化存在不确定性,有待市场进一步验证,各运营商需加强对不同场景充电模式的研究,合理配建充换电服务网络;三是应高度重视充电安全,在考虑产业发展的同时兼顾安全防护。
当前充电设施行业在高速扩张的同时,正面临着一系列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结构性难题。深圳市电王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蒋中为将其概括为几个核心痛点:“场”之困体现为优 质场地资源稀缺且成本高企,成为运营商难以承受之重;“电”之痛在于电力容量不足、扩容困难以及复杂的电价结构导致运营成本居高不下;“桩”之惑源于设备可靠性不足、运维成本高企以及技术迭代快速带来的投资风险;而在“营”之难方面,则表现为运营效率低下、用户引流困难、场站盈利模式单一,行业陷入同质化竞争的“内卷”困局。
面对这些挑战,蒋中为强调,必须通过“场地+电力+设备+运营”四核驱动的系统性创新实现破局。他特别介绍了电王科技以“超高可靠性、极 致低TCO”为核心的产品技术体系,尤其是可拆卸式兆瓦级分布式散热充电桩。该产品采用1MW可拆卸模组设计,可灵活适配超充站与重卡充电站需求,具备60℃高温环境下功率零衰减、快速现场组装、故障模块高 效维护、功率按需配置避免资源浪费等优势,并支持超百桩智能并网,构建高 效可靠的超级充电矩阵。
近年来,我国电动汽车产业迎来爆发式增长,产销量连续多年稳居全球第 一,充电需求也随之呈指数级攀升。但充电站运营仍面临车位不足、充电功率有限、配电容量不足等挑战,尤其在配电资源紧张的背景下,如何高 效建设充电站并满足日益增长的超级充电需求,已成为行业亟需解决的核心问题。针对这一痛点,深圳英飞源技术有限公司战略营销高级总监鲁力提出,储能系统可作为一种有效的“能量蓄水池”,显著减缓超充设施对电网的瞬时冲击。
在充电行业,充电站运营商降本增效的能力已成为市场竞争的关键要素。而作为充电站的核心之一,充电模块如何依托底层创新,助力运营商突破各项制约瓶颈,并有效缩短投资回报周期?这意味着传统技术下,充电桩的综合加权效率大概是94%,即100度电会损失6度,再加上其他损耗,电损大约要到7度。而易能时代的模块新品,综合加权效率能达到97.5%,100度电只损失2-3度,每100度电能节省4%左右的电能。
这种优势,能直接体现在收益上:以重卡场景480kW的充电桩为例,每月能省下来2500元,这就相当于给运营商增加了15%的佣金收入。而且运营商只需要在选用充电桩时,要求搭载易能的模块就行,因为易能的模块和传统模块相比,只是做了技术迭代,价格层面并没有“水涨船高”。
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爆发式增长,充电桩数量迅速增加,但其运维质量却逐渐成为行业的一大隐忧。充电桩故障已从过去的“偶发问题”,逐渐升级为影响用户体验、运营效率甚至安全底线的核心痛点。故障频次升高的原因复杂多样,既与设备长时间高负荷运行有关,也受到户外恶劣环境(如潮湿、粉尘、腐蚀等)的持续影响。
随着新能源汽车普及,充电桩数量快速增长,作为车主高频使用的用电设备,其安全性至关重要。为加强产品质量安全监管,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》,市场监管总局决定对电动汽车供电设备实施强制性产品认证(CCC认证)。自2025年3月1日起,指定认证机构开始受理CCC认证委托;2026年8月1日起,未获得CCC认证证书和标注认证标志的电动汽车供电设备,不得出厂、销售、进口或用于其他经营活动。
这一决策对加强电动汽车供电设备质量监管具有重要意义,标志着该行业向规范化发展迈出了关键一步。苏州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凭借雄厚的技术实力,成为全国首批“电动汽车供电设备”强制性产品认证(CCC)指定实验室之一。具备对汽车交/直流充电桩、充电连接装置、充换电站、光伏逆变器、工商储能柜等新能源产业链相关产品的完整检测能力。
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持续提高,充电运营市场迎来快速增长。但充电不便、售价高企、残值疑虑、续航能力不足以及安全质量等问题,也逐渐成为制约交通低碳化进程的瓶颈。
上一条:电利来集装箱柴油发电机:柴油发电机组安装烟管的布置方案? | 下一条:电利来新能源直流充电桩:光储充一体化解决方案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