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 年 1-8 月,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延续高增长态势。据上险口径数据统计,这一时期新能源汽车累计销售 789.5 万辆,同比增长 25.8%,渗透率攀升至 48.1%,较去年同期提升 7.1 个百分点,意味着接近半数的新车消费选择新能源车型,行业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。而充电桩作为新能源汽车普及的 “生命线”,其需求规模与结构正随渗透率的提升发生深刻变革,呈现出鲜明的区域分化与升级特征。
一、省份渗透率格局:
南方领跑背后的充电设施支撑从省份表现来看,区域分化特征显著,南方省份凭借多重优势成为新能源汽车普及的 “先锋阵营”,而充电桩的超前布局正是其核心支撑之一。2025 年 1-8 月,海南、上海、广西三省以绝 对优势占据渗透率排行榜前三甲,其中海南以 64.7% 的渗透率位居榜首,成为国内首 个新能源汽车占比超六成的省份。上海和广西紧随其后,渗透率分别为 56.5% 和 56.4%,均突破 55%。
充电桩需求趋势:与渗透率联动的三重变革
(一)区域需求分化:高渗透率省市补短板,低基数地区追增量
充电桩需求与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呈现显著的联动效应,且不同区域呈现差异化发展路径。在渗透率超 50% 的 12 个省市中,广东、江苏、浙江等南方省份已进入 “存量优化” 阶段:广东 2025 年 1-8 月新能源汽车销量达 92.61 万辆,占全国总销量的 11.7%,但其公共充电桩增速已从 2023 年的 59% 放缓至 2025 年一季度的个位数,当前重点转向解决老旧小区 “装桩难” 问题,上海市更是计划 2025 年前在居民区新增充电桩 20 万台,推动新建小区车位 预留充电安装条件。与之相对,黑龙江、宁夏等渗透率较低但增速迅猛的省份,充电桩需求正处于 “增量爆发” 期。黑龙江 2025 年 1-8 月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长 89.0%,但充电桩密度仅为广东的 1/8,此类省份正借助 “千县万镇充电设施建设工程” 加速补短板,2025 年公共充电桩增速普遍超过 20%,形成 “车桩协同追赶” 的态势。这种 “高渗透率省市优结构、低渗透率省市补数量” 的格局,正推动全国充电网络从 “东部密集、中西部稀疏” 向均衡化演进。
(二)结构需求升级:
私人桩主导增长,快充成公共领域核心诉求从充电桩类型看,需求结构正发生根本性转变。随着新能源汽车从 “政策驱动” 转向 “家庭刚需”,私人充电桩已成为市场主力 —— 截至 2025 年 6 月底,我国私人充电桩数量达 1200.4 万台,同比增长 63.3%,占比高达 74.56%,且 “购车配桩” 仍是主流模式,无论是车企赠送还是车主自主选购,都持续为私人桩市场贡献增量。在渗透率超 50% 的省市中,私人桩占比普遍超过 80%,北京、上海等一线城市更是通过简化装桩流程、提供电网扩容补贴,将居民区装桩通过率从 2024 年的不足 60% 提升至 2025 年的 75% 以上。公共领域则呈现 “快充化” 刚需特征。当前全国公共充电桩仍以低功率慢充为主,快充占比不足 30%,而在海南、广东等高温地区,车主对快充需求更为迫切 —— 数据显示,珠三角城市群公共快充桩占比已达 45%,高速公路服务区快充覆盖率 ,节假日充电排队时长较 2024 年缩短 40%。按照规划,2025 年全国公共快充桩占比需提升至 50% 以上,800V 高压快充技术普及率超 30%,这一技术升级需求在高渗透率省市将率先落地。
(三)政策与市场双驱动:
下沉市场与技术创新打开增量空间
政策引导与市场需求的双重发力,正持续拓宽充电桩需求边界。在下沉市场,三四线城市及农村地区私人桩增速已超过行业平均水平,新能源汽车下乡政策推动县域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长 45%,叠加装桩流程简化,农村地区公共充电桩覆盖率正从 2024 年的不足 15% 向 30% 目标迈进,山东、河南等渗透率超 50% 的北方省份,县域充电站已成为建设重点。技术创新则催生新的需求增长点。“光储充一体化” 示范站在广东、浙江等省份加速落地,此类站点可通过太阳能发电与储能调峰,破解电网容量瓶颈,单站日均服务车辆较传统充电站提升 60%。同时,随着 V2G(车辆到电网)技术试点扩大,充电桩正从单一充电设备升级为能源交互节点,北京、上海已启动 10 个 V2G 示范项目,预计 2025 年此类智能充电桩需求将增长 120%。
三、增长动力与未来展望:
车桩协同推动均衡发展
在增长动力方面,全国 31 个省市行政单位中,仅吉林省渗透率较去年同期微降 0.1%,其余省份均实现不同程度提升,市场整体呈现 “多点开花” 的增长态势。其中,北京的增长表现zui为亮眼,渗透率同比提升 11.1%,成为增幅zui大的省份。这一成绩的取得,源于政策支持、技术突破与基础设施完善的协同发力 —— 北京持续优化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与使用便利政策,同时推动本土车企在电池续航、智能驾驶等领域的技术创新,加上充电桩等基础设施密度不断提高,有效打消了消费者的购车顾虑。
从区域发展视角来看,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与充电桩需求的区域差异,本质上是经济水平、政策导向、基础设施与消费观念的综合体现。南方省份凭借更早的政策布局、更密集的充电网络与更开放的消费理念,形成了先发优势;而北方省份中,北京、河南等省市通过政策加码与产业升级,正加速缩小与南方省份的差距。未来,随着新能源汽车技术的进一步成熟、充电基础设施的全国性普及,以及北方省份冬季用车痛点的逐步解决,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有望实现更均衡的发展。
总体而言,2025 年 1-8 月的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数据,既展现了行业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,也揭示了充电桩需求的结构性变革方向。随着 “双碳” 目标的持续推进与消费需求的不断升级,新能源汽车将进一步渗透到更多省市与消费场景中,而充电桩市场也将在区域均衡、结构优化与技术创新的驱动下,形成超 5000 亿元的产业规模,为国内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注入持久动力。
| 上一条:电利来汽车智能充电桩:充电桩进小区须统筹兼顾安全与便利 | 下一条:电利来汽车充电桩成为城市“新标配”,中国如何引领全球汽车电动化进程 |





鲁公网安备37010202700186号